三清四正
一、前言
1、道場戒律:所謂國有國法、家有家規、佛有佛規,道場這麼大,也要有所規範。
2、離婁之明、公孫子之巧、不以規矩、不成方圓。
二、三清:指聖凡清、錢財清、男女界限清
1、聖凡清:「凡」指的是個人的事,「聖」指的是佛堂的人事物,如辦道、設壇…等。
◎佛堂的道親多,且多是善良,不可利用接近佛堂之便而益己,如:打掃完佛堂,請道親再幫你清潔房間…等,就不好,也是聖凡不分。
2、錢財清:
⊙雖然道場大多貧道,穿的樸素,吃、住都簡單,但修辦道不外財、法、侶、地。「財」指的是道親佈施佛堂之錢、物,大家較少有機會管理佛堂之錢財,但相信大多有轉交過錢財,為避免自己不小心忘了或花掉,後學教大家一個好方法-即拿到錢財時,金額大小、轉交某人、作何用途…等,寫於紙上,並與錢放在一起,就不會忘了,否則,到時披毛戴角還,做牛做馬可就來不及了。
3、男女界限清:
◎莊嚴道場,在道場上男女界限清,最主要的是使道場莊嚴,使內心油然生起敬意。
◎避嫌,所謂瓜田不納履、李下不整冠,所以於道場上乾坤分班、不並肩走路、同車不併坐…等皆是。
三、四正:即身正、心正、言正、行正。
1.身心言行,各得其正:我們既為修辦道之人,即應為後學及眾人之楷模,對於言行舉動時時檢討反省,不可粗心大意,身心言行各得其正,才能顯出道的尊貴與高超。
2.與凡夫之別:倘若身不檢束,舉止放蕩,心失克制,私慾滿腔、言語不謹、信口雌黃、行為苟且,那試問,只空擔一修辦道名,與凡夫何別?
四、結論:
◎三清四正是有心修辦道之人,所應絕對遵守的戒條,也是我們修辦道的基礎,若基礎不穩(三清四正沒遵守),就像此次九二一大地震,經不起搖晃;若依此而修,日積月累,慢慢的就會有「道行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