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細禮(食、衣、住、行)
一、前言:
⊙道在日用尋常之間,故應重視日常生活細節,舉凡行住坐臥,灑掃應對,待人處事,倫理綱常皆應合乎中道。
二、生活細節:
(一)食:
1、定時一同獻香叩頭,共同進餐。
2、餐桌椅、碗筷、匙、飯一起擺好。
A.筷子口向內、外端靠邊(不宜突出桌外),長短、顏色劃一湯匙在左。
B.盛飯(先打鬆,盛時不要用抹刷的)八分滿。
⊙公筷母匙。
3、先請長上就座,大家隨即迅速就座(先聚齊)。
4、坐的方法,以面向端菜之門為大位,左2右3,乾坤同桌,則乾左坤右,依次排列。
5、敬菜(舉眉齊)應雙手,主敬存誠(不要單手或過盤凌空敬菜)。
6、新菜上桌,主人可請主客先嚐,遇長上端菜來,應起立致謝承接。
7、佈 菜:
A.為人服務不可太勉強,可問對方胃口。
B.受者應謝謝,不宜過份推讓拒絕,不敢吃則先告明。
C.長輩為我們加菜,應起立謝謝,長者賜不可辭。
8、自己夾菜:
A.應看數量,不可喜愛吃,就毫不顧忌,也不宜太客氣,不敢夾菜。
B.夾靠近己邊的菜,切忌翻動。
C.菜湯不宜儘撈菜吃。
9、主人說沒什麼菜,應有答話。廚師於用飯尾聲時,最好至席,請大家多用,並自謙:菜還合大家胃口嗎?請多指教。
10.既然是素菜,菜樣就不宜做成動物模樣。
11.飯菜應吃乾淨,咳嗽、打噴嚏應掩口轉向後面。
12.主人(晚輩)不能先離席,主客用過飯離席時,主人應起立送席;主客如德高望重者,則全體起立送席 。
13.作客用餐時間不宜拖太久,以利主人收拾。
(二)衣:
1、衣著以端莊、樸實、整潔、美觀大方為要,避免穿著鮮豔、奇異、時麾、隨便之衣服式樣。
⊙衣應有領有袖,褲、裙寬窄長度適中,鞋不要前空後空。
2、見長輩前賢,應當衣著整齊,勿穿拖鞋、休閒服等。
3、執禮或上台講道,更應注意服裝儀容、頭髮梳整齊、鞋子擦亮。
⊙乾道最好打領帶或穿禮衣,坤道最好勿著長褲上台、執禮。
4、個人衣物鞋帽應放定位(整齊),並勤於擦洗。
(三)住:
1、原則:整潔、條理、通風、清靜、簡實。
2、生活起居要規律正常,並遵守佛堂團體規定,定期開生活會議,協商改進。
3、房子內外(四周環境)保持整潔,廚廁勤打掃。分配份內勤務,應負責盡職。
4、節約水電瓦斯,注意安全,愛惜公物,保持原狀或歸還定位。
5、打電話注意禮貌,長話短說,長途電話先擬腹稿,聯絡多處先列表;聽電話口氣熱忱,態度純真。
6、佛堂內,當保持莊嚴肅穆,不談是非。
⊙應設內部研究班及定期會議(研商辦道事宜檢討)。
7、帶朋友來用餐或過夜,先告知前賢。
8、帶道親到佛堂,有前賢在時,應教其問好,並作適當介紹。
9、若有不太明理道親,突然向前賢問問題,而有不敬之口氣、態度時,我們宜馬上上前代前賢回答,並設法疏導,以維前賢之尊嚴。
10、訪客應注意:
A.造訪前,最好先去電通知;造訪之時間不宜太長或太晚。
B.拜訪道親朋友,應先向其父母問好,再與其交談。
C.客人第一次拜訪,主人當率前引路,離開時,則主後客前,以避免有逐客之意。
D.寢室、廚房非經主人同意,不宜主動參觀。
E.當客人與主人談話時,有事發生,由主人處理為宜。
(四)行:
1、行、住、坐、臥,姿態應端莊,舉止宜文雅,改除不良習慣(搭肩、邊走邊食,皆有失禮儀)。
2、與長輩同行,後輩應隨於左後方一步,過馬路,則應趨前保護。
3、坐車就位,應乾坤有別,長幼有序。以後方右位最大位,司機之旁座為帶路者,應最後上車,最先下車,開後邊右方車門。(若主人親自駕駛,則前方司機右側為首位。)
4、車內不妄指,最好勿與司機談話,在車內食後之垃圾,切忌往外扔。
5、出必面,返必告。出外要告訴父母或前賢(何時回來,去何處)。
6、出外不要太晚回來,晚上外出最好有人同行(尤其坤道)不要在坤道佛堂逗留太晚。
7、不闖紅燈,平常外出宜衡量伸縮時間,提早出門,停車應不妨礙交通或分散停放。
8、相見寒喧問候,答話答禮應聲,不可怠慢。
(五)育樂:
1、原則:以三天主考院長慈示「每日持戒生活」為準則。
2、提倡:
A.生活規律正常
B.早起運動晨讀
C.善用時間研讀經典, 聖訓, 善歌
D.晚上聚談或研究
3、善於安排自己,充實自己。時常反省檢討懺悔改過。
4、要有團隊精神,重視榮譽。尊重他人,以身作則,為大家著想,愛護團體(道場)。
5、學習一些才藝,以資涵養心性或陶冶性情。學些基本養生保健之道。
6、舉辦(適合道場的)活動,陶冶身心,寓教於樂。
7、敬惜字紙。
三、結語:
1、中庸:「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」。道大理微,大處著眼,小處著手。
2、踏上聖賢之路,必須以持戒生活,日日鞭策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