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謂慎終追遠
《論語》學而篇,曾子曰: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!」許多版本皆註解,曾子是勸告在上位者,要注重喪葬祭禮,人民受感化,百姓的道德自然敦厚起來。身為地方父母官,或是社會名人,舉手投足倍受關注,世人爭相倣傚,若能以身作則,敬念祖先之德,父母養育之恩,謹慎辦理喪祭禮節,肯定能帶動百姓學習禮儀,但言未及義,能否使百姓都回歸至德厚,則有待商榷。
《禮記》云:「禮者理也」,「禮也者,理之不可易者也」,禮不只是一套儀式,而是有其形上根據,即是「理」。「禮」具形下義,即禮之節度,更具形上義,禮之精神內涵,即「敬讓恭儉誠」,禮若不具精神內涵,則不能通行久遠。
⊙觀今時,人倫道德淪喪,孩子養大了,不要父母的人,比比皆是,忤逆不聽父母教導規勸,作奸犯科,父母去世,都能為父母喪葬辦得盛大風光,身為人子,僅只做到喪葬禮上一日孝子,可以算是慎終厚道了嗎?
⊙曾子性至孝,述《大學》,記述《孝經》,孔門學生中除了顏回早逝,能傳儒門心法者,惟有曾子。以此生平經歷成就,怎會不明「禮」之真義,只教世人半套「禮」之道理呢?可見後人註解決非曾夫子之本意。
⊙所謂心法, 是由「體」啟於「用」,由「內」而「外」,自古以來,修道者了悟性理心法,即通徹道之功用,通體而達用,如有子曰: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」孟子曰:「仁義禮智根於心」,又曰:「仁義禮智非由外鑠也」,皆可佐證。
⊙曾子的老師是誰?大家都知道,是孔夫子。子曰:「生,事之以禮,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」,孔夫子說行孝有三個階段,第一階段,「生,事之以禮」,父母恩重如山,趁父母在世,克盡人子之孝道,當生命走到盡頭,衰老病苦折磨,身心憂。
⊙古人云:「祭而豐,不如養之薄」,身為人子,物資奉養雖然貧乏,只要盡心恭敬事親終老,遠勝過「父母在,未盡孝道,死後供上豐富的祭品。」母親在世常說:「生前奉養一粒米,勝過死後拜豬頭」,可見行孝的看法,古今皆同。
⊙子曰:「生,事之以禮,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」,曾子聽到老師的教誨,行孝有三個階段,想必曾子察覺到人心之弊病,順境容易盡孝,遇逆境、貧病交迫、生命將終,更需要子女的守護關懷,奉養終老,故有感而發曰: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!」
⊙老子曰:「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,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,吾亦善之。」德善,聖人心、佛心渡人淑世的心旨皆同。
⊙「慎終」:「慎」是謹慎小心,「終」是生命將走到終點,身體衰弱,病磨纏身。人生最痛苦最難熬,是面臨生死交替之際,孝心的子女謹慎小心守護,陪伴父母走過這段生命的波濤。修道且有悟道之人,面臨人生大限,是為脫去一件破舊衣服般的稀鬆平常,然而對一般人而言,它是生命的大關卡。
⊙苦之時,更須盡到奉養之責。古人云:「樹欲靜而風不寧,子欲養而親不在」,父母活著時要趕快盡孝,不要到了父母去世,空留遺憾。身為人子,盡到了「生,事之以禮」,然後才可論及「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」,若是生未盡事父母,怎能只注重「死,葬祭之以禮」呢?
⊙「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」,古時候的天子、諸侯、大夫、平民百姓是依身份地位,各有不同之葬祭禮節。孔夫子有意告誡當時的孟懿子,以及百姓,要謹守「禮」之分際,不踰越。孔夫子認為「禮」之三階段都遵行做好了,才是盡人子之孝道。
《禮記》檀弓,子路曰:「傷哉!貧也,生無以為養,死無以為禮也。」子路未出仕時,很貧窮,傷心感慨自己太窮;父母在時,買不起好東西奉養父母,父母去世了,也沒能力買好棺木,依禮舉行葬祭,心中充滿了遺憾。
⊙孔夫子卻說:「啜菽飲水,盡其歡,斯之謂孝。」孔夫子認為雖然很貧窮,只有一點點豆子水可奉養父母,只要態度恭敬溫悅、體貼關懷、噓寒問暖,使父母心情愉快,就已盡到了孝道。
⊙鄰人壽長近百歲,很有福氣,身體硬朗,孩子各忙自己事業、家庭,他並無怨言,平時爬山有山友,想聊天找親朋好友,日子尚且還算愜意,有天生病了,身體不聽使喚,起居依賴家人,不能外出,好像被關在家(枷)中,久了悶出病來,性情大變,
⊙嫌這不好那不好,百般刁難,開口辱罵人,鬧得雞犬不寧,從前溫文儒雅的紳士風度完全消失了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心理學上說,只是為要引起孩子們的關注而已。
⊙又有位久病的長者,那一年五度進出醫院,自知來日不多了,告訴兒子說:我要走了,這些年勞煩你們了,像似永別的話,兒子竟然沒聽懂弦外之音,隔天長者走了, 才發現不是病死而是自絕,身為人子沒有發現自己父親有厭世輕生的念頭,沒能及時阻止,女兒突聞惡耗,慟哭,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。
⊙今天社會上許多實例,不勝枚舉,假設,事情發生在你的家族至親,是否無動於衷!視若無睹的說,曾子曰:「慎終」,是指謹慎辦理葬祭之禮?葬祭禮上一日孝子,上自高官顯貴,下至販夫走卒,誰都做得到,有什該謹慎小心的地方?
⊙現今從家庭倫理道德操守,可窺見人心趨向功利主義的現實,健康、會做家事、帶小孩的父母,兄弟姊妹搶著要;衰老病重之時,誰都怕麻煩、沒耐心、不肯擔當,找藉口說很忙沒有空,推來推去,最後推到了養老院,等待壽終,再辦個體面風光的葬禮,就是盡了孝?
⊙嬰兒自呱呱落地,哪個不需要父母的呵護、撫養?自己會長大成人?辛苦養育的子女,卻在父母年邁,最需要子女守護關懷的時候推卸責任,合於情理嗎?常言「飲水要思源,呷果子拜樹頭」,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。
⊙父母年輕時為兒女、家庭努力打拼,省吃節用,供子女讀書,好不容易子女長大各自成家,如今年邁,力不從心,纏綿病榻,還得面臨「久病床前無孝子」的現實窘 境,情何以堪!你若親自奉侍父母長輩終老,當知自己生命不被子女重視關懷時,有誰會在乎身後葬祭如何辦才合於禮?恐怕只有活著的人要面子,才在意吧!
⊙「追遠」:追是往上追溯,遠自代代祖先,血脈延綿,追思祖先之德,父母養育之恩,沒有代代祖先父母,怎會有今日的我?滿懷感恩,天性不昧,即使身處逆境,亦能克盡人子之孝道,謹遵古之禮,葬祭不越矩。
⊙「民德歸厚矣」:何謂德歸於厚,老子曰:「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」,原來德歸於厚,就是找回原來的赤子之心,不昧的良知,光明潔淨之本性。
⊙身為人子時常追思祖先之德、父母養育之恩,心存感恩,自然恭敬盡事父母長輩,關懷守護至終老,人人都盡孝道,不忘本,民風自然敦厚樸實。
⊙孝道是中華文化的實質,是道德的根本,以孝治天下是儒家最高的理想,《孝經》云:「天地之性,人為貴,人之行,莫大於孝」,身為人子,行孝乃天之經地之義,尤其在逆境中行孝,最能彰顯赤子之心、性樸德厚。
《尚書》裡形容大舜之處境:「父瞽母嚚象傲克諧以孝」,舜之母弟數度欲加害未能成功,大舜乃克諧以孝,因此大孝之名傳天下,堯帝聞名下鄉訪賢而出仕,百姓皆以舜為孝悌之楷模,德留芳千古。
⊙舜之大孝、曾子之至孝,是如何做到的呢?上天賦予之性純然無染,真性常存,以不失本真,故發乎天性之真性情,對父母長輩敬曰「孝」,對下曰「慈愛」,對糟糠之妻曰「義」,對手足兄弟曰「悌」,對朋友曰「信」,對國家曰「忠」等……
⊙發乎天性本然不做作,所行無不合於道,無不合於情理,不經修習,五倫八德具備即佛說「萬德莊嚴」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人人具足。
⊙然而時至末法,人心不古,父不父、子不子,人倫敗壞,上天慈憫,道降火宅,旨在化愚啟智,力挽世道。因此一貫弟子肩負重振綱常倫理之使命,在家修道,入則孝,出則悌,內外雙修,聖凡兼顧,盡人道達天道,因應運名之為真儒復興。
⊙何謂真儒復興?不求真道,儘做學術上研究論述者名為儒士,求了道,以儒家入世法,應世渡己渡人,修練心性,了生死出輪迴,代天宣化,道真理真天命真,名之為真儒士,把道推行於世界各處,名真儒復興。
⊙儒士與真儒士,一者功利,一者內聖外王,理路上差之毫釐失千里,代天宣化者,到底是傳文章予世人呢?還是傳天人之學予世人?渡己渡人,慎思之,明辨之。
⊙感謝天恩師德,祖師鴻慈,師尊、師母慈悲加持,後學不才,謹以此心得由衷表達,與諸君共勉,如有不足,敬請大德前賢海涵。
編者按:本文轉載自基礎忠恕雜誌第二五0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