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繼往聖開來學》(藍采和大仙、濟公活佛慈訓)
縱觀古今,學者紛紛,上古人民樸淳,其仰天地,瞻生機,識生生不易之理。
故君子立身兆其初,磊磊乎如嬰兒未動,行必軌陰陽順逆;導民覺,啟民蒙,其身呼則萬物為之響應。
故老子有無為之論,孔聖有忠恕之仁,雖釋佛亦不離乎如是我聞。
繼往聖,則繼其精髓,開來學,當開萬古淳樸之門。
聖賢德浩浩,凝天地而不虧;大人行蕩蕩,引萬黎使無所諱。
上達下學,為觀其日常隱微。
爾學者訪聖心,求上則上達,求仁則仁近。
切忌取聖賢風儀而標己立異。
當知天道無親惟德輔,學道隱惡揚善唯恐不及,何患乎聲名不能人前立?
飛蛾撲火,羊觸藩籬,皆自視過高。
君子不違仁義禮智,與人處則春風處處,與事為則圓圓融融。
事天而不愧,立地而無慚,當萬民所指,亦如期所為,
又何患聲名利祿幻滅?
看宦海升沈,只憑歷史書寫;聽磅礡英名,在眾生心裡流傳。但有形之富貴,難換得丹青一頁!
嘆!榮華添不足,人心惟危。
所以識此者,希賢希聖;負此者,縱王侯將相、英雄豪傑,也在滄海桑田一坏土籬也。
民智初開,無善無惡,隨風花雪月之繁華,而意念動想,
因利誘而趨之萎靡。
在聲色場合裏,什麼才是真諦?
在動盪不安中,如何尋找皈依?
徒兒當知道:宇宙惟興滅兩義。為人乃天地之靈,古德俱備,當掩其慧黠,而將天真之性發揮。
世人雖不仁與我,我何妨讓之、忍之;
世道與我以困頓,我何妨安之、怡之;
人情與我以狡詐,我何妨寬之、隨之。
生活不在乎安逸,但問精神可否清朗?
爾觀顏回,簞食瓢飲;子貢出駟服榮,其二人為樂各有不同。
願勉徒兒們,在在觀乎德性虛實;
再勉徒兒們,時時顧及模範歪直;
再勉徒兒們,旦旦誓誓知行合一。
爾前途尚然不可知,何不趁今努力修持;留得青山在,必然連綿成巍峨之山脈。
徒兒初心不減,必有錦繡風光,遺留在萬代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