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營蓮池譚 (15)  

魔考之認識因應之道整理:陳永仁
一、前言:
◎  六祖壇經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尋兔角。」佛法既然是在世間,當然就要在世間成就,而在達到彼岸的修行過程當中,難免都會遇到種種的考驗,這些考驗我們將它簡稱「魔考」。是上天於有形、無形當中,藉人藉事藉物用以考驗我們的信心、智慧及火候。
俗話說:「不經一番寒澈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?」自古以來真道必有真考,道魔永遠是如影隨形相伴一起的。
修道過程中若從來不曾遇到挫折和考驗,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性修養到底有多高?又怎能有刻骨銘心的感受呢?
所以唯有經歷磨練之後,才能激發出你的潛在能力;也唯有從困難動盪中訓練出來的人,才能如疾風勁草般,既智慧又勇敢、既慈悲又有耐力。正所謂「不煉不成真,不考不成聖,不磨不煉不成佛」。
二、魔考的用意:
孟子曰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不論是自惹的考驗,或是上天的用意,到終都必顯出它的成效。
1、分判真假:
修辦道者多如過江之鯽,但真修真辦者又有幾人?或良莠不齊、真假難分,或執著形相、看人修辦,更有假公濟私、借道名義牟利;這樣的人,縱然應付了多少的人情事故,成就了多少的善功,卻也失去了多少的快樂與純真呢!
俗云:「路遙知馬力,日久見人心。」唯有腳踏實地、真修實煉,才能通過人生的歷練,讓自己從「迷」信而成「正」信、從懵懂而成清醒。
2、消除冤孽:
每一個人歷經了六萬年來的生死輪迴,因無名、迷惑而造之業,不知有多少?而「欠債還錢」乃天經地義的事,但這冤愆債帳該如何消解呢?仙佛云:「修道之人士遭考不遭劫,凡夫則遭劫不遭考。
故上天借魔考已見其真志,更進一步去了夙世冤欠,只要你能通過一次考,必定能了一次冤欠。
3、轉化秉性:
人因為受到他個人思想、行為、生長環境等種種因素不同的影響,而有著不同的習性,當然這當中不見得都是不好的;但是,如果我們自己無法在層層的歷練中,迴光返照、時時反躬自省,則人生將會永遠重複著相同的錯誤與痛苦,甚或輪迴不休,而不知自拔。
因此,考驗、挫折來臨時,若能靜下心來自我反省、檢討,則必能藉由魔考提昇個人的火侯、內德,恢復其自然、良善的本性。
三、魔考的因應之道:
考驗是指「天考」與「人驗」,既然有自己的造作,又加上天有意的試煉,何不將它視為修行過程中無可避免的課題!另外,「考」既是由心而起,自然得由心而滅;因此在我們面對魔考時,應該有更正確、更宏觀的心境來應付它:
1、信之以理,以大智慧的心來面對考驗:
修道過程中,要有真誠的信仰,要相信「道真、理真、天命真」!要相信「自性是佛」。
    六祖壇經說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
如此千古不變的生命見證,是人人所具足而不自知的。世俗之人,常願東願西,求神庇祐感應,而不知原來最直接有效的感應,就是一念的正信道心,心覺即佛。耶穌也說:「信我者得永生」,因為一個能發出深信的人,其內心必是純潔無染,自然能讓佛性展現,而無所謂考驗之事了。
2、以大無畏的精神來面對考驗:
自古以來,有道即有考,這是一定之理;子曰:「德修謗興,道高譭來。」更說:「君子修道立德,不因窮困而變節。」
試觀孔子的陳蔡絕糧,漢使蘇武的北海牧羊,宋文天祥的正氣歌賦,在在都是歷史所留下來的明証。
而他們那份大無畏的精神,以及所散發出來的浩然正氣,正是源自於他們內心中對「真理」的正信。
3、以內省、懺悔的心來面對考驗:
在人世間,我們難免會因一時的失察,而誤蹈羅網,或造下罪業,但若能時時醒覺自心,懺悔淨盡,自能還原出本來面目。
活佛師尊慈示:「縱有瀰天之大罪,亦抵不了一個『悔』字」。
佛家也有云: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」
宗聖曾子更以每日三省來自我惕勵,因此只要我們能以佛為師,以聖為師,則面對考驗時,定能化危機為轉機,化阻力為助力,化絆腳石為墊腳石,而達進德修業的至善。
四、結論:
所謂「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。」因此不論是魔、是考、是明、是暗,事實上,皆可說是由心所幻化而出,因此只要我們能秉持著一片天心,能明理,能了解在此道劫並降、大開普渡之時,正好可以藉由「魔考」來煉就心性的圓明,成就菩提的大道。
誠如仙佛所云:「天借人考見真志,人借事考顯真誠;考即成來成即考,闖過難關路坦平。」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修道 考驗 懺悔
    全站熱搜

    仕仁cyj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