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安徽黃山雲海.jpg

談清口愿  整理:陳永仁

上天有好生之德,修道人應本著仁慈的心行善積德,並愛護所有的生命。清口茹素就是仁慈護生的最具體作為。孟子曰:「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」一個仁慈的人是不忍心眼睜睜的,看著動物死亡,聽到動物臨終的哀嚎,更會不忍心,何況還吃牠們的肉。

清口茹素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行為,也可以說是天道弟子的一大特色。一個求過道的人通常都會自然的厭離肉食而漸漸走向吃素,實源於彌勒祖師的宏慈大願。「彌勒」的名稱是「慈氏」的意譯,在最初發心修道之時,便立志不食肉。正因為彌勒祖師的這種慈願所致,因此求過道的弟子,受過彌勒祖師的授記,慈心便在我們的生命中發露,無須戒律,無須教化,而自然吃素。

「因果」的觀點來看,為什麼修道人應該要清口茹素?我們都相信,一切現象皆有其因果,如同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一般,種善因得善果,種惡因得惡果,行善得福,作惡遭禍,絲毫不爽。根據因果律的法則,個人生命的劫難,源自過去的惡念惡行。這幾年的大海嘯、大地震、風災、水災,動則成千上萬人遭殃,是共業,是過去眾人所共同造下的惡行而招致的結果。

在所有的惡行當中,殺害生命是最大的惡行, 而食肉者等同殺害生命。經云:「不持殺生食肉戒, 斷絕慈悲種子」,「欲免畜生,莫吃他肉;欲生天上,當持五戒」,「凡殺生者,多為人食;人若不食,亦無殺事。是故,食肉與殺同罪。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,食肉得無量罪。」

南海古佛訓云:

「奉勸世人早吃齋,人性物性一處來,

    忍心殺食同胞肉,將心比心實可哀。」

屠宰是為了滿足人類口腹之慾,如果不吃肉, 就沒有屠宰業,因此吃肉就是助殺,與殺生同樣罪惡。要想遠離劫難,就是要戒殺,所以五戒第一戒就是戒殺。茹素戒殺可避免與眾生結惡緣或妄殺生命。尤其得了道,明白動物和人類一樣,都來自天上,雖然牠們不具有人類的外表,但是牠們同我們一樣,只是落在輪迴的不同階層而已。

所謂「清口愿」,是一種身口意合一的願力, 包括心清、身清和口清。

(一)心清:掃三心(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)、去四相(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),低心下氣,尊師重道。做事的時候,心平氣和,心存慈悲,不做非份之想,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,隨緣而安,不起貪瞋痴,知足常樂。時時刻刻存著懺悔與感恩的心,反觀自照,反省改過,精進修行,認理歸真,明性復初。

(二)身清:修道之人應奉公守法,不做非禮違法之事,與人應對進退,謹守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」,不做出逾矩的行為,循規蹈矩,齋莊中正。而且,善待上天與父母所賜給我們的有用之軀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保持健康的身體,為道場及社會國家奉獻心力。

(三)口清:修道人要戒食五葷三厭與煙酒。五葷是指五種植物:蔥、蒜、韭、薤、興蕖,因為它們是吸收天地不正之氣所生,是惡毒之草,食之易使人葷而傷神和傷五臟元氣(蔥傷腎、蒜傷心、韭傷肝、薤傷脾、興蕖傷肺),而且會讓人容易產生慾望。三厭是指飛禽、走獸、以及水族類的生物,乃橫行之物。修道人戒食五葷三厭,也代表修道人要常保清靜、常存慈悲、尊重眾生之生命。煙酒者,乃消耗元氣、損傷原靈之物,多吸煙傷肺,多飲酒傷肝,故修道人戒除之。除此之外,修道人更要修口,說好話,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妄言、不談論是非,確實做到謹言慎行。

清口是願不是戒,以戒為戒是羅漢戒,而以願為戒者是菩薩行,所以清口願實為菩薩行的開始。清口願的意義不僅止於吃素,而是大悲心的流露,也是懺悔與再生的契機。清口願是由口清開始,以不食葷厭、戒除煙酒和妄語為起點,漸漸能達到身清,在克己復禮中不做不合禮之事,最後達到心清,完全沒有三心四相的清靜境界。

所以在清口願中,就已包括了一切菩薩行者的行止,不殺生、不偷盜,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邪見……盡在其中。而且不必用嚴苛之戒律來修行,完全以發大悲心為出發點而漸漸達到口、身、心皆清淨。

其實修道人最幸福的,就是明白我們自己生命的本源,從根本修起,達到超脫因果輪迴;而且在行道的過程中,時時受到仙佛的護法,這是何等尊貴與殊勝。但是累世的因果業力,總會在因緣聚會下,牽起我們的無明,使我們的信心動搖,以至於退道。因此我們要一再的提醒自己,考魔不退、始終如一,不管順考、逆考,風雨越大,越向前行,堅定道心,不退道志,有始有終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素食 健康
    全站熱搜

    仕仁cyj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