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私者  

歡喜了愿˙作道良才  整理:陳永仁

壹、前言:

《點道詞》說:「你若愿不能了,難把鄉還。」這是在求道時當愿後,點傳師對新求道親一段囑咐的話。每個人都希望能離苦得樂,活得像仙佛一般自在沒有煩惱,因此才來求道、修道。但是眾生不知經歷多少次的輪迴,生死於六道之間,更不知累積了多少罪業,若非罪愆消盡功德圓滿,如何得証菩提安住極樂聖域?

人生最大的遺憾是「心願未了」,清朝順治皇帝感慨的說:「來時糊塗去時迷,空在人間走一回。」梁啟超說:「志未酬,志未酬,問君之志幾時酬?志亦無盡量,酬亦無盡時。」《明日歌》云:「朝看水東流,暮看日西墮,我生待明日,萬事成蹉跎。」若不把握有用之身來行功了愿服務人群,將是此生最大的遺憾。

貳、了愿的意義:

「愿」是志向與動力。依字形解義,是本來的心;依形而上解義,是清淨的佛性。簡言之,「了愿」就是完成自己使命的過程。其意涵大約有下述兩層意義:

對自己而言:一、可以積德消累世業,二、可以降伏內心三業。

一、可以積德消累世業:

過去世無始劫所造惡因業障,乃今生或來世所受,我當於今生行善積德,以迴向累世冤親債主,冀望轉惡業為善業,化惡緣為善緣,一方面減少今生修道的障礙,一方面了卻來世冤孽的糾纏。

二、可以降伏內心三業:

在行功了愿的當下,有可能面臨自己內心三毒的挑戰:

1、去貪:

見可欲之物,乃降伏貪念之時。在道場恪守佛規禮節「三清四正」,能金錢清則不貪財,能男女清則不貪色,能聖凡清則不公器私用。

2、去瞋:

見可恨之事,乃降伏瞋心之時。能心正則圓融人事不起瞋恨心,能言正則隱惡揚善,規過私室揚善公堂。

能身正則守身如玉,不履邪徑與左道旁門,為後學立好標竿。能行正則影響道親善化人群,同時仙佛庇祐,若宿世業障輕者,可以災消福聚,若宿世業障重者,可以惡業減輕。

3、去癡:

護持法會,乃降伏癡見之時。在道場可以聆聽道義啟慧明理,可以轉識成智,可以去妄念存真誠,降伏邪思愚見,成為正見正思惟。

對眾生而言:了愿即是佈施,佈施即是快樂之本。

1、可以行財施:

或助建道場,或助印善書,或隨喜善款濟助貧困,可以去貪心。

2、可以行無畏施:

做道場義工,或清潔環境、或指揮交通,讓同修方便,讓眾生利樂,可以讓內心謙下,培養德行去傲慢心。

3、可以行法施:

在道場護持法會參班研究,一方面可以清淨無明,一方面可以勸化他人,使眾生啟迷轉悟,而來求道、修道,以化解煩惱離苦得樂。

參、良才的意義:

《昔時賢文》云:「家用長子、國用大臣」,同樣道理「道場用良才」。子曰: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」因此,道場的弘展,也要靠道場中的棟樑來護持與推動。

孟子曰:「君子有三樂,而王天下不與存焉。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,一樂也。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,二樂也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。」

孟子為什麼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?因為「天下溺,援之以道。」要以天道來拯救世人,非一人可辦,道場的興衰也非一人能行。可見要濟世利人要同修共辦,要代天宣化,也要同舟共濟人天合一。

天道因救劫而降,故非時不降,也是非人不辦。因此,「皇 降道垂金線,明師傳法渡良賢;茫茫苦海如暗夜,天道明燈出苦劫。」明師傳法渡所渡的「良賢」,就是道中的「良才」,這些良才就是道中的點傳師、講師、辦事人才、各位壇主,都是老 娘的化身,都是明師的分身,能體會皇 慈心,能替明師分憂解勞,能替天行道,能代天宣化。

肆、如何了愿作良才:

要歡喜了愿作道良才,就是心存歡喜心來了愿。因此最重要的關鍵就是「愿力」,而愿力來自於明理。明理之人在了愿時,他的內心是一種「動力」;不明理之人在了愿時,他的內心是一種「壓力」。

因為明理之人,知道了愿的意義,他知道一方面可以積德消累世業,又可以降伏內心三業。他知道了愿即是佈施,佈施即是快樂之本。因此了愿是一種歡喜的事,而不是被動勉強,更不是一種壓力。

作道中良才,離不開「學、修、講、辦」四事。學與修是護持自己內心的道場,講與辦是護持身外的道場。體用合一內修外王,靜以渡己動而渡人,己立立人正己化人,才能成為道場真正的良才。底下就以學、修、講、辦作了愿方向的概略說明:

一、學的作為:

《菜根譚》云:「讀書不見聖賢,如鉛槧佣。居官不愛子民,如衣冠盜。」玉不琢不成器,人不學不知義。《孟子》滕文公章曰:「人之有道也,飽食、煖衣;逸居而無教,則近於禽獸。」

因此聖人憂之,乃教以人倫之道: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末法眾生因累劫輪迴,本性已被五蘊所蒙蔽,不能生而知之,唯有學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方能諸惡莫作而眾善奉行。

尤以修辦道者,學然後知不足,更應廣學多聞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,就正有道,不恥下問,多親近善知識,方能引導眾生啟發後學。

二、俢的作為:

《菜根譚》云:「念頭起處,才覺向欲路上去,便挽從理路上來。」修道君子志在聖賢,更應謹言慎行。《孝經》卿大夫章曰:「非先王之法言,不敢道。非先王之德行,不敢行。」修有修與行二義,即內修其心、外正其行的意思。

君子「慎心物於隱微,遏意惡於動機。」雖獨處之時,不欺心於暗室,如十目所視,如十手所指。因此,非法不言,非道不行,口無擇言,身無擇行,以「言滿天下無口過,行滿天下無怨惡。」為律己之嚴格規範。

三、講的作為:

《中庸》云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」在第一章開宗明義就已講明,修道是要教化的工作,道場上承天命以傳道,下化眾生以教義。

因此代天宣化必須承上以啟下,《孟子》云:「天之生此民也,使先知覺後知,使先覺覺後覺也。」在道場上「宣講教化」,更是最緊要之一環。

四、辦的作為:

《菜根譚》云:「講學不尚躬行,如口頭禪。立業不思種德。如眼前花。」辦是辦道的意思,若修道不辦道,即是修而不行,陽明先生曰:「知周乎天地,不如行始於足下。」坐而言不如起而行,因為路不行不到,事不為不成。

修辦乃一體兩面,知為行之始,行乃知之成。在修心中辦道,同時也在辦道中修心,每於行、住、坐、臥中,迴光返照察覺自身有無過錯,印證內心謙下之「功」,與外行於禮之「德」,故要知行合一方為功德之具體。

伍、結語:

歡喜了愿的真義,就如《中庸》第廿五章所言:「誠者,非自成己而已也。所以成物也。成己,仁也。成物,知也。性之德也,合外內之道也。」

「誠」的真諦就是修心辦道的意思。因此《中庸》意思說:「誠,不只是成就自己而已,而且還能夠成全眾生。成己是明心見性的慈悲,成物是渡化眾生的智慧。因此誠是修心辦道合一,體用兼備功德圓滿的修行功夫。」

作為道中良才,必須要知行合一,用心學修努力講辦。

所謂:「口能言身能行,乃道之寶,是有雷有雨也。身能行口不能言,乃道之器,是有雨無雷也。口能言身不能行,乃道之用,是有雷無雨也。口不能言,身亦不能行,乃道之妖也。」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天道普傳
    全站熱搜

    仕仁cyj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